黑龙江“十五连冠”背后的“粮”念

黑龙江新闻网 阅读:11 2025-05-06 14:07:27 评论:0

  

 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,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正沿着北斗导航路径缓缓行进,土壤传感器将氮磷钾数据实时回传至智慧农业平台。这是2025年春天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的日常场景,也是黑龙江粮食产能持续领跑全国的缩影。最新数据显示,北大荒集团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500亿斤,助力黑龙江以1600.34亿斤的总产实现全国粮食生产“十五连冠”。这一数字相当于为全国每人提供约115斤粮食,若用载重30吨的卡车运输,车队长度可绕地球赤道近一圈。

  黑土筑基: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效应

 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“压舱石”,北大荒集团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00余万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62%。这些农田如同经过精密调试的“生物实验室”,通过400万亩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、1606条侵蚀沟治理等工程,实现了“旱能灌、涝能排、土肥沃”的生态闭环。鹤山农场等示范基地的17万吨单产成绩,正是这种“田成方、路相连、渠相通”标准化建设的直接体现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已使部分区域黑土层厚度回升,这种“用地养地”模式让每寸土地都成为可持续产粮的活体仓库。

  科技赋能:从北斗导航到数据溯源

  数字农业的突破性应用正在改写传统农耕剧本。在友谊农场,北斗导航系统为无人农机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,相当于给机械装上“太空眼”;而鹤山农场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发的智慧农业系统,则像给作物安装“健康手环”,实时监测生长状态。这种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的监测 *** ,配合“黑土优品”农产品溯源体系,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大米从播种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数据。据测算,精准农业技术使化肥利用率提高12%,每亩节本增效超200元。

  制度创新:适度规模经营的乘数效应

  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的生产力在土地确权后迎来二次飞跃。北大荒集团通过订单农业、土地托管等模式,将分散耕地整合为规模化种植单元,相当于把“小舢板”组建成“航空母舰”。这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显著效益——规模经营地块的农机作业效率提升40%,劳动力成本下降30%。正如浓鸭河涝区323.97万亩治理项目展现的,政策、科技与土地制度的“三重奏”,正推动农业从“保面积”向“要效益”深度转型。

  产业链跃迁:从原粮输出到价值裂变

  黑龙江的粮食故事已超越产量数字本身。在北上广深巡展的“黑土优品”品牌农产品,通过定制农业模式打入高端市场,其价格溢价可达普通产品3倍。这种转变如同将“原矿石”精炼为“半导体芯片”,实现产业链价值几何级增长。良种选育工程则从源头发力,推广的高蛋白大豆品种使加工企业出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,为粮食经济注入“芯片级”竞争力。

 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黑龙江粮食产量的“十五连冠”不仅是数字的累积,更是一场涉及土地、科技、制度与市场的系统性变革。当无人农机在北斗指引下划出新的耕作轨迹时,这片黑土地正在书写中国现代农业的范式文本——这里产出的每一粒粮食,都凝结着保护与创新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智慧。正如一位农场主所说:“我们现在种的不是地,是数据驱动的未来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黑龙江省政务民生第一窗口,集政策解读、新闻发布、互动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化传媒平台,立足龙江,辐射全国。突出网站作为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枢纽的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