桦川县松花江段渔民转产调查:十年禁捕后的渔歌号子传承之路
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,松花江流经该县,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水域。然而,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,渔业资源的枯竭,我国 *** 于2015年开始实施松花江禁捕政策,禁止捕捞十年。禁捕政策实施后,桦川县松花江段的渔民们面临着转产转业的困境。在这十年间,渔歌号子这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,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桦川县松花江段的渔民们世代以捕鱼为生,渔歌号子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渔歌号子不仅是一种劳动号子,更是渔民们表达情感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。然而,禁捕政策实施后,渔民们失去了生计来源,渔歌号子的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为了解桦川县松花江段渔民转产后的生活状况,以及渔歌号子的传承情况,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调查。
调查发现,禁捕政策实施后,渔民们纷纷转产转业。一部分渔民选择了从事渔业相关产业,如渔业养殖、渔业加工等;另一部分渔民则转向了其他行业,如农业、服务业等。尽管渔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他们对渔歌号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并未减弱。
在桦川县,我们采访了一位名叫张大爷的渔民。张大爷今年70岁,年轻时以捕鱼为生,渔歌号子是他的拿手好戏。禁捕政策实施后,他选择了从事渔业养殖。虽然生活发生了变化,但他仍然坚持教孩子们唱渔歌号子,传承这一传统文化。
“渔歌号子是我们渔民的精神支柱,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。”张大爷说,“现在虽然不能捕鱼了,但我还是要教孩子们唱渔歌号子,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文化底蕴。”
在桦川县,像张大爷这样的渔民还有很多。他们通过各种方式,如举办渔歌号子比赛、组织渔民文艺演出等,积极传承这一传统文化。此外,当地 *** 也高度重视渔歌号子的传承工作,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并投入资金支持渔民开展相关活动。
然而,渔歌号子的传承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。一方面,随着禁捕政策的实施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,外出打工,对渔歌号子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弱;另一方面,渔歌号子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,缺乏创新,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桦川县渔民们正在努力探索新的传承方式。他们尝试将渔歌号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,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渔歌作品;同时,借助互联网、新媒体等平台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渔歌号子。
十年禁捕,桦川县松花江段的渔民们经历了生活的巨变。然而,渔歌号子这一传统文化却在这片土地上得以传承。我们相信,在渔民们的共同努力下,渔歌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。